兰州大学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页头logo

搜索
实验室动态
首页 > 实验室动态 > 实验室动态

一位坚定的爱国者——写在朱子清先生诞辰120周年

1900年10月17日,著名有机化学家、中国有机微量分析化学和天然产物有机化学研究的先驱朱子清先生出生于安徽桐城。时值先生120周年诞辰,谨作短文,以志纪念。

image.png

1985年9月12日,在纪念朱子清教授从事教育和科研工作60年的大会上,时任甘肃省委副书记聂大江坦言:“朱子清先生是一位坚定的爱国者。”

朱子清一生,正直坦荡、刚正不阿,满腔赤子之情、拳拳报国之心。在他身后,桃李芬芳,大道初显。

二十世纪肇始,帝国狂潮横扫世界,列强矛头直指中华。清廷回天无力,民国风雨飘摇。第一次世界大战,北洋政府以战胜之名,得战败之遇,丧权失地,举国震惊,五四运动就此爆发。人在中学的朱子清愤然走出教室,投身于轰轰烈烈的大潮之中,与千千万万的爱国学生一同,直面警察的棍棒,无惧校方的威胁。中国的命运,第一次如此直白和淋漓地,映射在少年的人生当中。

1921年9月,朱子清考入东南大学理学院化学系,自此与他一生的研究方向结缘。随后数年,工人运动席卷中国,反动势力一次次血腥镇压。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迎来的却是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国共决裂,国民党反动派一手遮天。其间留校任教,先后多次参与爱国运动、支持革命事业的朱子清险遭逮捕,最终在东南大学(后中央大学)的“易校长学潮”中惨遭革职。

1928年12月29日,东北易帜,蒋介石政府形式上一统中国,人民的苦难依旧看不到曙光。1929年9月,深感无力于时局的朱子清怀抱着科学救国、教育救国的一腔热血远涉重洋,只身前往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研究院求学。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悍然炮轰沈阳北大营,发动侵华战争。十四年抗战就此爆发。再一次,山河染血,神州破碎。

当时,远在万里之遥的北美大陆,信奉的是门罗主义,践行的是孤立政策,不愿意也没有兴趣提供帮助。美国政府的表态仅仅是“不予承认”,背后却向日本出口巨额军火。作为一名普通的留学生,朱子清能够做到的,就是在民国国庆(双十节)庆祝会上,以伊利诺伊大学中国留学生会会长的身份,痛陈蒋介石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怒斥日本侵略者令人发指的残暴行径。

1935年,日本侵略者发动华北事变,推动华北五省自治,意图进一步分裂中国。5月29日,日军入关,威胁国民党军队解除武装,退出华北。6月,历经德奥、完成学业的朱子清,不顾友人的劝说、安逸的生活,断然放弃良好的学术氛围与先进的研究条件,置生死于度外,回到了心心念念的祖国。战火未熄,然而中国已经在科学的道路上落后列强太多。归国后的他,将全副身心都放在了化学专业的教育和科研事业上,历任于诸多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成果斐然。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华夏故土迎来了新生。绵延一个多世纪的战乱结束了,和平的环境、国家的支持,为科教事业的发展铺开了光明的前路。

1955年4月,朱子清先生带领的研究团队,率先确定了贝母植物碱的基本结构,发现了著名的“变形甾体”骨架,揭开了科学史上持续近70年的关键难题的神秘面纱,并因此享誉国际化学界。

1955年9月,55岁的朱先生再次放弃相对优渥的生活和科研条件,和自己的核心研究团队一同举家西迁,从“东方明珠”“十里洋场”的上海滩,来到了“马路不平”“电灯不明”的兰州城,投身于大西北的建设事业。

image.png

朱子清(左3)、黄文魁(左1)与研究生在兰州大学校本部家属院朱子清寓所(4号楼)前合影(1958)

其时,身为兰州大学唯一的一级教授,先生身先士卒、因陋就简,战胜了诸多今天难以想象的困难(譬如,家庭和实验室甚至缺乏自来水供应),先后建立了兰州大学第一间有机微量分析实验室和生物碱实验室,着手贝母植物碱的进一步研究,为国内有机微量分析化学、天然产物有机化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同年,招收兰州大学第一批研究生2名(全校一共招生6名)。

先生的贡献和成就得到了从学术界到社会各方的普遍认可。1956年,他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者,赴京出席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1957年,中国科学院首次颁发科学奖金,先生关于贝母植物碱的研究获得三等奖(全国高校一共7项成果获奖)。

令人遗憾的是,局面刚刚打开不久,政治风雨与经济困难接踵而至。1958年底,在反右扩大化的狂风恶浪之中,先生不幸卷入其中,被划为右派,蒙受了不白之冤;文化大革命期间,他被进一步列为“反动学术权威”,展开猛烈批判,连住所都遭到非法抄查。直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痛定思痛的中国共产党全面反思,承认并着手修正过去犯下的错误,先生终于得以平反。

就在这样令人扼腕长叹的二十年中,先生仍然不顾个人荣辱,满怀家国情思,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克服前所未有的阻力,坚守着中国的有机化学事业,为人民的福祉尽心竭力。

1961年,兰州大学学术委员会成立,先生在江隆基老校长的保护和支持下,接受学校安排,就任学术委员,直接参与到兰州大学学术工作的决策和监督当中。

image.png

                兰州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学专门组1964届学生毕业纪念。前排左起依次为王序昆、贾忠建、伍宣池、陈耀祖、周耀坤、刘有成、聂大江、朱子清、戈福祥、赵天玉、黄文魁、李裕林、张自义,二排右1为程东亮,后排左1为谭镇

1963年,《兰州大学十年自然科学研究事业发展纲要(草案)》《兰州大学十年自然科学研究事业发展规划(草案)》发布,明确重点发展天然产物有机化学方向,计划在五年之内成立有机化学研究室。先生闻讯,大喜过望,当即据此开展工作,同年就从新疆药品检验所调来了潘鑫复,从兰州医学院调来了程东亮,兰大有机化学的研究力量得以充实。

1964年5月,兰州大学学术委员会将先生的“贝母素甲乙分子中氧的位置及部分绝对构型的测定”列入重要科研成果,上报教育部及国家科委。

1978 年以后,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国的科学教育事业欣欣向荣。朱先生不顾近八旬的高龄,老当益壮,再次走上了教学科研战线的前列,出任兰州大学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兼天然产物有机化学研究室主任,积极投入到工作当中。以下略举数例,以窥一斑:

1979年,发表《贝母植物碱化学结构的研究》,出任兰州大学理科学术委员会委员;

1980年,发表《新疆雪莲化学成分的研究》;

1981年,发表《伏毛铁棒锤生物碱的研究》,成为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兰州大学第一届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

1982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生物碱与黄酮类化合物化学”(1982-1987);

1983年,发表《中药竹节香附化学成分的研究I》;

1984年,发表《中药竹节香附化学成分的研究Ⅱ》,门下第一名博士研究生吴凤锷毕业,并获得理学博士学位;

1985-1986年,主持国家教育委员会高等学校博士点基金项目“刺五加属和乌头属植物化学成分的深入研究”,“雪莲化学成分的研究及中药竹节香附皂素成分及抗癌活性研究”获得国家教育委员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87-1989年,主持国家教育委员会高等学校博士点基金项目“生物碱和萜类化学”,发表《黄花棘豆化学成分的研究》《红豆杉化学成分的研究》《准葛尔大戟化学成分研究(Ⅰ):一种新三萜的结构》《长毛风毛菊化学成分的研究》。

1989年3月11日,耄耋之年仍旧忙于工作、硕果累累的朱子清,终究告别了他一生眷恋的这片土地,溘然长逝。

时至今日,先生离世已有三十一载。时光荏苒,春秋不再。在此,我们能够聊以自慰的是,先生在天之灵,当可含笑九泉。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兰州大学有机化学专业享誉海内外,中国一年招收博士研究生10.52万人。我们的祖国,正走在繁荣昌盛的道路上。

先生,山河无恙,国泰民安,如您所愿。

(作者系兰州大学口述档案研究中心研究员 黄飞跃)


联系我们

Copyrights ©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兰州大学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陇ICP备10000336号

事业单位